2016年以来,重点实验室积极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念,以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工程应用为主线,重点开展废水高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面源污染过程模拟与控制、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前沿性研究,突破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工程技术示范应用,科技支撑我省“五水共治”,助推“两高”浙江建设。

一、承担国家级项目能力持续提升

三年来实验室在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东部绿色生态屏障地区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区域示范、东部河网水源污染地区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等课题验收同时,全面推进“十二五”国家水专项-“苕溪流域农村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规模化工程示范”课题实施及示范工程建设,完成了课题技术审查。新批立项国家、省部级课题近四十项,纵向总经费9900万元,其中“十三五” 国家水专项“嘉兴市水污染协调控制与水源地质量改善项目”和“太湖流域浙江片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创新与水环境治理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等两个课题,国拨总经费7090多万元。

二、标志性成果与论著有新突破

通过十年水专项课题研究,形成了“流域面源污染分类分区控制与水质改善成套技术模式及规模化示范应用”标志性成果。系统解析了农业面源污染流失系数与污染源强,揭示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效益农业面源污染过程计量学关系;明确苕溪流域面源污染关键源区,制定以面源污染目标负荷为基础、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控源减排-下游减负修复为核心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分类分区系统控制方案;突破了基于源汇转化的径流氮磷多级消纳等4项关键技术,创新集成了现代效益农业和传统农业相耦合的氮磷流失协同阻控等3项成套技术,构建了水源涵养与水土氮磷流失控制等4项技术模式以及县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模式;通过技术模式应用,建设了上游水源涵养与农村水环境整治县域示范、中游农业面源污染减控成套化技术规模化示范、入湖口污染减负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等三大规模化示范区,覆盖面积近2000km2, 总氮削减28.5%~35.5%,总磷削减23.4%~65.2%,有力支撑了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入湖口主要水质达标。研究成果为苕溪清水入湖、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五水共治”提供科技支撑,为我国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提供了典型示范、“苕溪模式”。

三年期间在EST、Microbiome、Biores Technol等环境类顶级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52篇,其中标注实验室TOP论文17篇;出版了《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与有机肥管理》等专著;授权发明专利65项,软件著作权2项;实验室骨干成员主持或参加成果先后获201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梁新强1/9)、2018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郑平2/13、胡宝兰4/13)、自然科学一等奖(吴伟祥2/5)。

三、技术推广服务地方彰显成效

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科技支撑我省“五水共治”。实验室7位教授被省科技厅、治水办聘为专家组成员、剿灭劣V类首席技术顾问;先后赴余杭区、温州、台州等地开展技术智力服务,技术服务百余人次,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为我省五水共治、剿灭劣V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着力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承担百余项水环境综合整治、废水高效脱氮除磷、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等课题,破解十余项技术难题,一批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案例一:针对传统脱氮工艺效能低的问题,研发了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技术,其负荷高达10 kg N/m3?d,为传统工艺近百倍,在浙江艾摩柯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得到转化。先后应用于光伏、污泥消化液、生物制药等十五个废水处理工程,处理规模达到26800 m3/d, 三年创产值1.48亿,新增利税885万元。

案例二:针对工业废水、城镇混合污水生化性差、稳定达标难等问题,研发的内循环水解厌氧反应器专利技术,通过嘉兴环科所有限公司转化,在嘉兴、湖州等地十三个废水工程得到推广,新增产值2730万元,新增利税820万元。

四、实验室运行与管理优化完善

开放流动、合作共享,以开放促建设、合作促发展;批准了11项开放研究基金,完成了三千多个批次环境样品检测分析工作,提高仪器利用率与共享水平。三年来,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五十余次,与美国莱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展了合作。实验室成员百人次参加IWA 生物膜、欧洲氮循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承办了长江水环境学术研讨暨长江水环境高校协作组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不断提升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